“诸位兄弟,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其实大家应该知道,小可,一直希望可以从军入伍,只是迫于现实,才不得已轮落这里,如今宋月皇朝腹背受敌,我想要在去试试。”
“狄兄弟执意要走,去投奔宋月皇朝么?等会我们建国后,便成了宋月皇朝的死敌,到时候,我等兄弟不是要互相残杀么。”吴用开口说道。
“学究放心,倘若有一天宋月大军与后燕沙场对峙,我一定不在其中!”
……
狄青走后,慕容复、慕容博两父子在吴用的帮助下开始召集梁山各地大小贼众,确定了后燕的建立,慕容复也众望所归的当上了国君,慕容博成了太上皇。
为了笼络人心,后燕建立后,便是大封群臣,由于晁盖在梁山的声望很大,又是前寨主,被慕容复封为一字并肩王,当然这只是一个虚设的王爵罢了,吴用已经决定一直将晁盖留在梁山之上,使其影响力慢慢退化,由慕容复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阮氏三雄和刘唐,至此依旧站在晁盖这边,对慕容复更是厌恶之极,出现无奈,刘唐被封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阮小二封为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阮小五被封为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阮小七被封为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四人都成了九卿之一,然可悲的是,四位武将却被分了文职,还是一些根本无用,或可有可无的清水衙门,短时间内,他们只能是被雪藏,直到他们改变心思,向慕容复俯首。
那些支持慕容复的首领,当然是身居要职,为慕容复重用了,吴用梦寐以求的当上了丞相,成为后燕最高的行政长官,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邓百川被封为太尉,成为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
朱贵被封为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公冶乾被封为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风波恶被封为卫尉,掌管宫门警卫;萧让被封为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包不同被封为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戴宗被封为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至此,后燕的三公九卿就都圆满了,朱富成为鸿卢寺卿,负责外交,虽然和典客的职责冲突了,但大家都心知肚名,金大坚与候建成成军器监长官,负责后燕兵器、制甲的锻造。
天武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千羽国附近水寇,正式与梁山之上建立后燕政权,鲜卑后裔慕容复登基为王,慕容容刚刚登基,在吴用的辅佐下,立马书信三封派人送去给自己的三个结义兄弟,而慕容博也开始书信给鸠摩智。
通过这四人的身份地位和慕容复鲜卑族的身份,后燕将与契丹、西夏、大理、吐蕃等部落交好,甚至有可能被蒙元帝国承认,这对后燕极为有利,若有机遇,扩张后燕也是不无可能。
而此时,杨峰还不知道梁山的情况,他正在宫中接待苏洵,如今距离苏洵出任中和殿大学士、千羽学宫校长一职已经有些时日了。
现今对学宫终于有了初步规划,来向杨峰汇报一下,如果没有问题,他就准备实行了。
苏洵将学宫分为两个模块,一为主课,二为自学,主课是指学子们必须学习的课程,负责学子们的启蒙和做人最基本的思想,比忠义仁勇信,礼义廉耻孝。
自学就是不同学术的老师规定时间讲课,学子能自行选择是否对自己有用,是否去学习,比如画家教人绘画,书法家教人书法,学子们想学哪门技艺就去哪学,还有各大家的思想冲突,比如儒家、法家等等的诸子百家,各种学术、思想不同于足,由学子们自行决定选择学派,当然杨峰也可以规定学宫只能学什么学派。
对此,杨峰表示支持,也没有否则任何学派的学术,不过杨峰还是提了一句儒学才是根本。
苏洵连忙表示明白,儒学讲就的是忠君,大一统的思想,最利于巩固君王的地位,所以这也是各国一般都选择让儒学做为国学,其中以东汉帝国为最,其国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东汉帝国,儒学昌盛,少有其他学派的士子、先生。
在苏洵的教育基础上,杨峰加上了《弟子规》的学习,并将其列为国学,每名学子必须认真复读。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影响非常深远,在现实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被引为国学。
《弟子规》的出现并不是杨峰窃取古人成果,因为在《帝国崛起》中就已经出现了,当然首先出现的地方是满清帝国,后来留落世界各地,所以对于杨峰的提议,苏洵没有任何疑问。
本来两人相谈,一个时辰就足够了,只是杨峰想要拉进两人君臣之间的感情,硬是畅谈天下大势,拖到午时,请苏洵在皇宫里于他共进午餐了。
不过,这次的谈论,对杨峰也是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还知道了很多诡异秘事,让杨峰知道了,这天下真的有修道者,炼气士。
可是知道的越多,杨峰就越是费解,有着修道者和练气士的存在,统治世界的为什么一直都是只会些许武力的凡人。
难道是凡人有对抗修道者的实力?或许主神在约束着他们?可是如果有一天,主神松开了这种约束,那么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呢?杨峰不得而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