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身边的儿媳妇和香香的几个妗子忙把人拉住。
“娘,娘,花轿来了,正事要紧,咱先不跟她置气,等回头在跟他们家好好清算!”
香香婆婆也不是为一口气就不顾一切的人,一看,恶狠狠的瞪了眼那门里的妇人,整理整理衣裳,气咻咻的走了。
“这是个什么事?没遇上恶婆婆,倒遇上个恶邻居,还真是稀罕!”
旁边同是女客的一个媳妇跟常氏吐槽。
这会除了新娘子其他人都下了车,在门口等吉时。
看着吴家的人进进出出的忙碌,铺草毡,放火盆。
按照规矩新娘子脚是不能沾地的,所以出嫁的时候由兄弟背上花轿。
到了婆家这边就要在地上铺上草毡,一直到正堂拜天地的地方。
这也是穷人家的法子,大户人家铺的都是大红的地毯。
火盆则是给新娘子跨的,跨过去就除掉了晦气。
常氏就道:“可不是,以后这两家的仇可结死了,关键就怕那嘴碎的往咱香香身上扯,说她不祥,还没进门的时候就开始给婆家惹麻烦!”
这在整天就以嚼舌根子为主要娱乐活动的乡下要是没人这么说才不正常。
关键就看婆家的反应,有的听了就信了,这媳妇的日子可就难捱了。
有的那护短的婆婆上去就给碎嘴的两嘴巴子,说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娘……”宁弯弯拉了常氏俯身下来在她耳边说了几句。
常氏看看宁弯弯愣了愣,又笑了笑,就去找那几个男客了。
宁弯弯是让常氏掏钱叫人去镇上多多的买些红绸子和鞭炮来,要壮娘家人的声势。
寺前村不是白沙镇的,这个村一看整体生活水平就比宁家村好了不知道多少。
挨镇上也近,这会嫁妆也卸完了,赶着骡车一来一回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人走了后常氏又到了已经停下休息喝口水,同样是在等吉时在爆发一波的鼓乐班子前,掏了些银子给班头,跟他交代了一会。
那班头乐的喜笑颜开,这钱可比一场亲事给的还多,自然是忙不迭的点头应了。
吉时一样也是之前就找人算好的,几时几刻下轿,几时几刻拜堂都是定好的。
路上不可能把点卡的那么严实,赶早不赶晚,一般都是提前到了在门口等。
吉时自然也是提前告知了娘家人的。
在吉时到来前一些时候新郎和婆家安排好的妇人就会一道过来请新娘子下轿。
娘家人要拦着,要下轿钱,这钱以后自然就是媳妇的私房钱。
同样是要你来我往一番,双方较劲,看谁更胜一筹。
当然,双方人也都心里有数,少有因此误了时辰的。
一般都是男方眼瞅着吉时要到,首先绷不住,红包一个接一个的给,当然娘家人也不会过于贪心,也是见好就收。
当然也有娘家人贪心,始终是不满足硬拽着新娘子不让下轿,也有婆家人非要在这事上压媳妇一头,就是不给,摆出一副人都抬来了你爱下不下的样子。
这年头可没有新娘子敢来一句我不嫁了回头走人的。
遇上这样的婆家后半辈子也只能受着。
吴家准备的红包挺沉的,都不是拿红纸封的,是大红色绣着鸳鸯的荷包,装着鼓鼓囊囊的铜钱,足足准备了八个。
都不用费几句话的功夫新郎就乐呵呵的往塞轿子里一个。
在随便要上两句又塞一个,搞的常氏跟几个娘家送亲的媳妇到不好意思起来了。
更是惹的周围看热闹的那是议论纷纷,惹的那些年轻媳妇是羡慕不已。
吴家这显然是给香香姥姥家面子,给足了人家外孙女体面。
这几个荷包加起来都快有一两的银子了。
跟别人家都是几十文,最多上百文相差的不要太多。
也就是下轿钱给完,吉时差不多就到了的时候那几个男客把东西买来了。
一车的红绸子,一车的鞭炮。
这自然也引起了一阵的窃窃私语,送亲的车上都贴着喜字,骡子额头上也挂着大红的绸花,谁也整不明白这吴家新娶的媳妇娘家人是要干嘛。
这时就听那男客先问了吉时到没到,得知还没到后立刻就招呼了喜宴上帮忙的人把红绸子扯起来。
“这是我们自个儿掏的钱,给我们闺女避避邪祟,大家伙都搭把手,把这一块拿红绸子围起来,鞭炮放起来,不要停!”
那边唢呐也吹起来,锣鼓也敲起来,热闹的整个村子就没有听不见的。
这娘家人厉害呀!
看热闹的纷纷咋舌,瞧这手笔,你老刘家不是能耐净给人家找不自在吗?
人家娘家人也不是好惹的,这一大街的红绸子,这喜庆,把白事的晦气那是冲的一干二净。
还有那鞭炮,这是打算放上多久啊?
这怕是把那家老太太的尸体都能气的从棺材里爬起来!
而且他们这一带成亲还不是拜了堂吃了酒就结束了。
亲戚朋友那是头天就要接到家里来,到成亲的第二天一个个的在拿车送回去才完事。
人家要是有钱,唢呐照着三天吹,鞭炮照着三天放,那叫排场!
人家要是不撤,就照着三天办,这后边发丧的可就搞笑了。
大邙朝发丧的习俗是放炮,一次就咚的一声响一下的那种,进行到哪个阶段的时候有固定的几下的响声。
数着几声就知道这丧礼到哪一步了,待客待到那一拨了,该不该你这一类的客人坐席了。
鞭炮欢快,在大邙朝是专门喜事上用的,生孩子,房子上大梁,成亲定亲什么的。
这是要听着欢快的鞭炮声,还有唢呐吹的那这年代特有的婚礼进行曲的声音发丧出殡的节奏。
一番的闹腾后随着一声:“吉时到!新娘下轿!”
新娘子被媒人从轿里扶了出来。
“新娘跨火盆,红红火火把日子过!”
媒人那是干惯了这样的活计的,稳稳的扶着新娘,走的快慢也按着拜堂的时辰决定。
等新娘子一进堂屋,婆婆就端了贴着喜字的簸箕把装在里边的糖果往院子里撒。
看热闹的乡里乡亲等的就是这时候,顿时一阵疯抢,宁弯弯跟几个族里压车的孩子也混在里面,抢的那叫一个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