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的离开,“红色旋风”的指挥权被最高统帅部接管,但前线的实际指挥者被定为了朱可夫。81中』Ω文网ww┡w. 这是一个相对尴尬的决定,因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是布琼尼元帅——不过“骑兵元帅”对于自己被一名大将节制似乎并无什么不满,他心里明白,如果不是林俊的间接支持,他连预备队方面军的指挥权都得不到。
战争中有时候细节决定成败,林俊把玩一小小的步枪子弹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但古谢夫敏锐的思维感觉到了一丝异样:副统帅不是无聊拿着枪弹随手玩的人。
那是一德国人制造的枪弹,古谢夫一眼就能看出来。
前些天斯托尔布奇守军将缴获的部分德军仿制己方的武器和弹药送到了明斯克,当时林俊只是简单看了看德国造突击步枪,并没多做评价。
但是,他拿走了一盒德国造7.62x39毫米步枪弹。
早就有一份报告送到装备部去了,做为副统帅,重要的是担任过负责军工新式装备生产的红军装备部第一副政委,一德国造步枪弹就让林俊觉察到很多东西。
战争中哪样军工弹药产品消耗量最大——枪弹!
枪弹的消耗,就是在一场小小的战争中就会是个天文数字,更不用说卫国战争这样级别的战争所需要消耗的枪弹数量!
之前林俊见到的德军枪弹绝大部分都是黄铜弹壳,只有极少量的的毛瑟步枪弹弹壳采用了铜洗钢工艺,显然是为了节约战争中德国紧缺的铜资源的应对措施,那还是今年刚刚配德军部队的产品。
对于7.62x39毫米步枪弹,林俊是熟悉的不能在熟悉了,“前世”他不仅仅违反规定,在家中的抽屉里有不少覆铜钢工艺弹壳的实弹,还有几苏联造该型号步枪弹。
那几是货真价实的苏联造子弹,是林俊父亲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缴获弹药的纪念品——对于苏造子弹,林俊父亲的评价似乎不高——没力道!
谁都知道,那会越南军队中ak47和akm突击步枪使用的弹药有三种来源:越南战争中中国支援的(单单枪弹就过12亿!)、苏联提供的的和自产的。
林俊父亲和战友们称其缴获的苏联造子弹为“绿皮”,因为它的弹壳采用的是涂漆钢弹壳,和自己配的子弹很好区别,更不用说弹底的俄文字母标记。越南生长有不少楠竹,还级硬。林俊父亲和战友们曾经在作战闲暇时使用苏联造子弹做射击试验——在百来米的距离上,“绿皮”很多都无法彻底穿透大号的竹子,而中国造子弹能轻松的彻底射穿两层纤维壁。
其中的原因林俊父亲和战友们并不了解,也没心思和功夫去了解,但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在弹药供给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从不拿缴获的“绿皮”作战,虽然“绿皮”完全能够在自己手中的56式冲锋枪上通用。
而这会,林俊手里在把玩的那枪弹就是涂漆钢弹壳!
几年前林俊的几大叠图纸就像一股旋风,改变着苏联步兵基础武器的装备和生产体系,但当时林俊意识里的一项担忧现在已经部分显现出来——战争中消耗的弹药很大部分来自平时的囤积和库存,原来红军步兵主要装备的基本是单的莫辛-纳干,一下子跳过半自动步枪这个阶段,一线步兵部队的火力是猛了不少,但这弹药消耗量也是极剧增加!
这会在苏联有多少家工厂在生产7.62x39毫米步枪弹弹壳?具林俊所知已经过8o家,而枪弹“总装”工厂大概是这数量的三分之一强,不过这两个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分开生产的体系也正被一条龙的联合体取代,因为前线的消耗逼着装备部不断扩大生产。
到目前为止,那8o多家弹壳工厂使用的原料还基本都是黄铜,这和全世界绝大部分的弹壳生产厂一样——对于枪弹生产而言,黄铜具有的良好延展性和其工艺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显然德国人的思维走在了苏联的前面——他们估计是被逼的,德国生产黄铜的金属资源并不十分充足。而苏联呢?铜、锌等矿藏储量虽然处于世界前列,但矿藏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
不算那些规模小些的铜矿,单单够得上世界级的大铜矿苏联就有三个:赤塔州的乌多坎;苏联东部地区北极圈内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西北部、叶尼塞河下游东侧的诺里尔斯克-塔尔纳赫;哈萨克斯坦的科翁腊德巨型铜矿。
虽然不能和智利相比,但苏联不缺铜,每年的产量也不少,但现在还是到了供不应求的地步!
弹壳是枪弹上最复杂的零件,用于装填******,并且把弹头和底火连接在一起,射时还要承受火药燃气压力和枪械自动机的力量,别看它看似简单,生产工艺还是相当复杂的。
林俊知道这会红军的枪弹消耗已经达到一个天文数字,就是后勤部门加班加点的生产,前线部队还是不得不出“节约弹药”的命令。
枪弹弹壳不像炮弹弹壳,红军在作战中被回收的情况有,但并不普遍。铜资源到处都要用,枪弹生产部门已经面临铜、锌配给不足的难题。
其实不用林俊想到,后勤的同志和各家工厂在战争开始后就已经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会还在飞机上的林俊其实到了莫斯科后会松口气——同志们因地制宜,有些工厂已经在使用覆铜钢钢板制造弹壳,有些工厂就用涂漆钢弹壳工艺,只不过这会还没来得及被送到一线部队而已。
由黄铜改为覆铜钢或涂漆钢制造弹壳,对于战争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不仅节约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避免战时铜资源“打架”、供应不上的风险。
和平时期枪弹生产的工厂数量没有如今这么多,很多工厂都是临时征调转产;苏联的国土又无比巨大,战争中各地区的资源调用显然也会受到地域因素和运输的巨大影响,这才导致各地不同的军工厂想不同的法子,为了度和节约资源。
黄铜供应能够保障的工厂还是继续生产黄铜弹壳,像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几家枪弹工厂,供应指标能够按时运达,搞覆铜工艺或者搞点钢板,对于整体战略而言,这里还不如用黄铜。
在距离黄铜生产冶炼生产基地过远的工厂,与其等不能定时送达、数量也不能保证的黄铜板材,还不如干脆“逼起来”研制涂漆钢弹壳。
在化工、电镀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工程师和技工同志们就搞覆铜或鎏铜工艺——挥同志们的智慧,因地制宜,一切为了前线!
、、、、、、
乌德穆尔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府伊热夫斯克,“红十月”弹壳制造厂。
一号检验车间,巨大的厂房内有12排长长的检验台,每排检验台长达近8o米,每隔一米多就有一名检验员在工作,总共加起来有6oo名检验员在这里紧张的工作!
这样的检验车间在弹壳制造厂有整整4个!工人加起来近6ooo名!
一眼望去,所有检验员全部都是妇女同志,这里采取的是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式工作制。同志们几乎没有休息天,除非生病请假或有什么急事,不然大家都会在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从以前的八小时曾加到现在的普遍过1o小时!
工厂已经两次扩大生产规模,熟练工人数量不足,只能增加同志们的工作时间。
男人们很多都上前线了,伊热夫斯克和附近农村的妇女同志们都接受党的号召,离开自己的家庭,从一些能够离开的岗位来到兵工厂,生产打击法西斯的武器弹药!
同志们没有一点怨言,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苏维埃祖国!!!
老工人们教会刚来的人如何熟悉手头的工作,很快她们就成为生产的主力军!没有熟练的技能、没有文化没关系,工作会让一个最朴实的农村家庭妇女很快成为技术优秀的技工。
伊热夫斯克原来有近四十万人口,但这会在街道上,只能看到极少数的行人,能够工作的人都在忘我的工作,而伊热夫斯克轻武器兵工厂所属的十几个生产联合体是城市中最繁忙的地方。
弹壳检验车间,这里可以说是最不需要技术的地方——只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麻利的手脚,只要有这几样,就能在这里成为一名光荣的劳动者。
在这个车间里,姑娘很少,上了点年纪的大妈倒是不少——年轻人都去学习技术当“真正真的”技术工人了,大妈们担当起了检验弹壳的重任,为此兵工厂领导部门甚至想尽办法搞来了一大批老花眼镜,提供给妇女同志们。
工人同志用推车和木板框将堆积成山的待检验弹壳分到个个操作台上的大格子里,检验员们手脚麻利的检查一个个弹壳,将大部分合格的弹壳放到右手边的木筐子里,极少量不合格的产品被扔到左手脚边的筐子里。
工人们用推车拿走检验完的弹壳,一切都在有条不紊、效率极高的运行着。
上个星期一号车间的妇女同志们分班进行了培训,因为接下来一号检验车间即将检验新的产品:新试制的涂漆钢弹壳。
从5天前,两排检验台就开始改为检验钢弹壳,而到今天已经扩展到六排检验台。按照车间主任同志的说法,很快整个一号车间就会全部改为检验新式弹壳,而不再出现原来的黄铜弹壳。
一号车间是个试验点,即将完工的两个新检验车间也会检验新式产品,而其他几个老车间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检验黄铜弹壳。
车间外正在下雪,阴沉沉的天让射进车间的光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每人的工作台前都有一盏灯,但就是这样,人站在车间里都还是感觉到有些阴暗,只有工作台是明亮的。
车间里有些冷,几百个灯泡出的热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刚刚换班,但有很多上一班的同志还坐在车间边上的临时工作点加班,她们都是主动留下来多干一会的同志。
车间墙壁上有几排醒目的大标语——“为了胜利,努力工作!”
“一切为了苏维埃!”
“保证质量就是保护战士们的生命!”……
几位正在靠近车间门口,由几条小凳子组成的临时工作岗位上的检验员看到车间主任费多洛夫进来了,身边还有一位年轻的红军军官,他军服上的识别符号表明他是一名工程勤务少尉。
少尉很年轻,才22周岁,这几天技术员们已经见过他好几次,“你们好,主任同志,卡拉什尼科夫同志。”
“大家好。”
主动加班的同志和他们打了招呼,因为她们是在加班,如果是在那几排检验台上,除非领导们在身边问,不然谁也不会分神和他们打招呼的。
卡拉什尼科夫这次是按照上级的指派,做为兵工厂的特派技术员到弹壳厂指导、监督两周,再过一周就要回兵工厂技术部。
这几年的变迁,对年轻的米哈伊尔-季莫费耶维奇-卡拉什尼科夫少尉而言,就像是一部带有点梦幻色彩的小说故事。
那年自己在阿尔泰老家的库利亚镇,稀里糊涂的被几名内务部的同志带走,这在家乡原来自己工作的地方甚至还引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给了自己一套红军制服,就到了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学习枪械加工技术。学徒工生涯很快结束,教导自己的是厂里技术最好的老师傅——师父说自己是机械加工的天才,将来一定是厂里最好的技工。
成为一名兵工厂的技工,这让那时的卡拉什尼科夫很自豪,因为技工还是很有地位的,在这里能为苏维埃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但车床工作没干多少天,自己还在为努力成为年轻人中最好的车床工努力的时候,厂里的军事代表把自己这个厂里少见的军人送进了伊热夫斯克兵高等机械学校,整整学习了一年多,毕业时被授予红军工程勤务少尉军衔。
接着被送到列宁格勒军区,在参加过北方战争的部队里实际锻炼了几个月——上级一直没告诉他这两年来的经历到底是为什么,卡拉什尼科夫也不去想,只要能为国家工作就成。
老老实实想做个部队技术员了,又被调回伊热夫斯科,这下上级才有人告诉他,将来他会在军械研究部门工作。
“熟悉加工技术、学校系统培训、军队实际锻炼。”——一名军械研究员需要有的前提素质基本都有了,最让卡拉什尼科夫这时高兴的是:军队生涯让他知道了士兵们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武器!
在“社会主义劳动英雄”、苏维埃著名枪械设计师瓦西里-阿列克谢耶维奇-杰格佳廖夫同志的设计部门参与工作,杰格佳廖夫告诉他:是普伦雅科夫元帅把他给找来的。
现在设计部门正在研制几种新式机枪,但卡拉什尼科夫并没有参与,因为整个部门更重要的工作是完善已经装备的一线轻武器的性能,而不是搞什么新设计——新式轻武器的研制这会都只是“副业“,完善现有装备“附加值”是要工作。
副统帅设计出来的ak47和延伸出的班组武器正在继续全面换装,目前聪明的办法就是“锁死”原有枪械设计,进行最大化的量产。而卡拉什尼科夫和部分技术部人员参与了弹药革新的研究,半年来为了改进弹药生产工艺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现在是枪械技术员,但干的却是弹药的工艺研究。
不仅仅是突击步枪子弹,连大口径高射机枪的子弹他们也在研究,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几种新式弹药已经投入量产(枪弹生产不仅仅是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等等这样简单的划分,就是单单普通弹一项,生产工艺的改变就有可能大大加快生产度、简化工艺增加产量,节约资源;当然,一个不好也会有负面影响。)。
就像这这会在生产的钢弹壳,经过几次改进,生产过程中可以做到引伸加工中间不退火,一次加工率过85%,弹壳引伸次数减少7oo%以上!设备也由以前的单工位、单冲头、低转数改为目前的多工位、多冲头、高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毛坯的改进也明显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这些,卡拉什尼科夫同同事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现在总算得到了回报。
采用深冲优质碳素钢棒材料的生产工艺同加工铜弹壳相比,工艺虽稍显复杂、对模具和机床的要求比较高,但不用铜原料,材料廉价且利用率很高,经济性好,更能保证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宝贵的黄铜资源。
这会卡拉什尼科夫正打算下一步改进弹壳检验工艺——弹壳制造完成后需要进行校量,这是弹壳生产中重要的一道关口!
对弹壳重要尺寸一般要进行1oo%检验,剔除不合格品,对于可修复的差品,经返工、检验合格后与同批弹壳往下道工序。
现在检验基本靠人工肉眼,这需要大量的检验人员,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客观因素制约:如果下一步能研制出一套简单的机械化自动检验设备,这生产效率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年轻人想到了:一回研究所卡拉什尼科夫就将对自己的想法实施研究,如果能够获得成功,这贡献是巨大的。
如果林俊知道正在伊热夫斯科弹壳厂指导工作的“世界枪王”这会的想***是什么感觉呢?
“大材小用”?也许吧,相比于ak47,这实在是大材小用了,但不可否认,如果卡拉什尼科夫的想法成为现实,对于弹药生产和战争进程,贡献也是极其重要的。
(余数是9字头的实惠章节,求月票,谢了。今天很累,感觉非常疲劳,就这5ooo字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