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这样,年仅十三岁的麦朵成了永安郡主,一个郡主,却有着比公主还大的权利,比普通诸侯王还大的封地,不知道有多少人嫉妒的红了眼。
可是麦朵根本就不需要这一切,她只想要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什么锦衣玉食,泼天的富贵,她都不想要,可没办法,逝者已矣,生者只能活下去。
长公主自尽之前还给麦朵留了封信,她让麦朵不要恨皇帝,说他也只是身不由己的可怜人,让她原谅她这个自私懦弱的母亲,也让她好好的活下去。
麦朵把信叠好,放进了母亲送她的小荷包里,揣进了怀中,萧策下旨把公主府也赐给了她,也没改成郡主府,依旧是公主府,算是留个念想。
棺桲下葬之后,麦朵把自己团成一小团,呆在屋子里,整整三天,水米未进,惠锦姑姑担心她出事,日日来看她,还让小厨房变着花的做些好吃的。
饿上三天三夜,一个健壮的成年人都受不了,何况是一个孩子,所以第四天,麦朵打开房门的时候,看上去很不好,感觉下一刻就要断气了似的。
喝了两碗粥和一大杯茶,麦朵才缓过来,她看向满脸担忧的惠锦姑姑,突然笑了起来,“阿娘让我好好活着,那我就不会死,你放心吧。”
“哎……”惠锦姑姑抹了把泪,“小郡主,若是长公主在天有灵也不愿见你如此受苦,以后可不要再这般了。”
“放心啦!”
麦朵的笑容没有一丝阴霾,看起来似乎真的已经从父母双亡的阴影中走出来了一般。
之后兰儿就成了她的贴身婢女,虽然麦朵十分不习惯连洗澡都有人伺候,可是每次她一拒绝,兰儿那副诚惶诚恐的模样都让她觉得自己好像犯了大错一般,就只能被迫适应。
大月人,不论男女,都是身手了得的,麦朵虽然年纪小,但是鞭子用的可是相当出神入化的,父王曾送给她一根玄铁制成的蛇形软鞭,上面密密麻麻的鳞片,只要按下鞭把上的机关,鳞片就会张开,露出里面藏着的倒钩,这么一鞭子下去,人不死也得是个残废了,所以母亲从不让她用,加上这玄铁鞭本来就比较重,麦朵也没那么大的力气。
这份礼物,麦朵也带到了东梁,她打开箱子,里面是她在大月时的衣服,在衣服的下面,有一个小箱子,玄铁鞭就放在里面。
她得在东梁活下去,靠一个旁人所赠的身份可不够。
麦朵按着东梁的规矩为母亲守孝三年,等她再次出现在众人视线中的时候,已经是个十五岁的大姑娘了。
只是与东梁那些细皮嫩肉的娇小姐不同,麦朵本身的长相就英气十足,看着半分娇弱之气都没有,但又不似男子般豪放,只能说是俊雅风流比较合适,若是个男子,不知道要迷倒多少家的姑娘了。
听说陈尚书家的独女上街时被流氓调戏,正好被路过的永安郡主救下,这永安郡主平时便是一身男子打扮,那陈小姐竟对她一见倾心,后来得知她是个女子的时候,据说哭了好久。
又听闻陛下有意为永安郡主择婿,但永安郡主说要比武招亲,当天,场面相当惨烈,李家的公子被踢断了一根肋骨,赵家的公子被一鞭子抽出了场外,柳家那个坚持的时间长些,但还是被一拳打中了鼻梁,晕了过去……永安郡主一战成名,皇城中再没有那个公子敢对她有非分之想了。
又有人说,永安郡主其实喜欢的是女子,结果没想到居然真有不少小姐们派了媒婆来说亲,当然最后都被赶了出来。
麦朵结束守孝期不过一个月,城中流言四起,似乎她一下子就成了焦点,于是她干脆请旨离开皇城,去自己的封地逍遥去,萧策当然是不愿意的,可是他也确实没有理由拦着,最后给她拨了一个侍卫,才让她启程动身。
侍卫当然不是真侍卫,是萧策从自己的影卫中挑出来的影十三,虽然排名是十三,但毕竟是影卫,就是排在最末的放出来也是能一打十的好手。
麦朵这个永安郡主当得可是十分安逸,每日什么都不干,就有大把大把的钱进了她的口袋,毕竟东阳长公主的封地临阳一带本就是富庶之地,而汾州那边也没差到哪儿去,毫不客气的说就是两个钱袋子。
东阳长公主在临阳也有一座公主府,但是从来没用过,如今既然都归了麦朵,自然也就改成了郡主府,好好修缮了一番。
其实麦朵原本是要骑马去的,但是还要带上兰儿和惠锦姑姑,兰儿胆子小又不会骑马,惠锦姑姑年纪大了,自然也不好,于是最后还是准备了一辆马车,再加上临时车夫兼侍卫影十三,他们四个人就这样上了路。
要去临阳,首先要经过洛河,洛河不是河,也许很久很久以前是有河的,但至少现在没有,洛河是个县,此地从有记载以来就缺水,十四年前的那场大旱,东梁几乎可以说是饿殍遍野,人间地狱,反倒是这里,因为一只干旱,反倒是受影响最小的,后来又有了一些耐寒的农作物,日子也好起来了。
当地的县令早就收到了消息,说是永安郡主驾到,所以早早的就在城门口等着了。
远远的看见一辆孤零零的马车过来的时候,县令柳大人也没当回事,只当是过路的人,等走得近了,才看见马车上挂着的郡主令牌,这才慌忙行礼,“下官参见永安郡主——”
马车的帘子被撩开,走出来的是惠锦姑姑,“柳大人免礼,此次郡主是轻车简从,你们也不必如此郑重,就当是普通旅人即可。”
“这……”柳大人有些犹豫,谁不知道陛下宠爱这位永安郡主,他可不敢得罪,但对方既然发话,自己也不能太“客气”,“既是郡主的意思,那下官自然不敢不从,只是郡主毕竟是贵客,怎么样也还是要简单招待一下的,万勿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