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北京城内,一群官兵盯着城中来往的人们,凡是看到外孱传教士模样的,就立刻上前问道:“你会画画吗?”对方如果说不会,就被放走了;如果说会,这些兵士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劾把入带进宫里,原来,康熙皇帝迷上了一种来自欧洲的洋玩意儿,专门找会画画的传教士来为他作画。那么,什么东西专皇帝如此着迷呢?这就是黾珐琅绘裁的器物。
皇上迷恋洋玩意儿
康熙二十二年,欧洲传教士带来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敬献给康熙皇帝。这些珐琅器彩绘技法十分精细,装饰风格华丽典雅,深受皇宫贵族的喜爱。康熙皇帝对这种洋玩意儿爱不释手,他想让中国的工匠也掌握这门技术,因而到处寻找会作画的欧洲传教士,希望传教士们能够指导中国的工匠学习画珐琅的技巧。
同时,康熙皇帝又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了珐琅作,专门研制烧画珐琅器物的技术。可是当时制作珐琅的工艺来自遥远的西方,连原料都要从外国进口,烧制自己的珐琅器是非常困难的。那么,珐琅究竟是种什么东西呢?
珐琅在当时又称“拂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各种化学原料煅烧熔铸后,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
然而,经过在铜胎、金胎、紫砂胎等不同胎体上的试验,珐琅本身艳丽的效果并没有得到体现,康熙对此很不满意。很快,康熙又想到了当时中国的特产――陶瓷,如果能在洁白细腻的瓷胎上画珐琅,那珐琅的艳丽色彩不就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了吗?这偶然进发的想法很快成了现实,中国的瓷器由此又增添了一个新品种――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
康熙时期,陶瓷的素胎在景德镇烧好后,就会被运进紫禁城,由宫中画师画上图案,上好彩料,然后在宫中就地烧制。为了方便康熙随时亲临作坊巡视督察,烧制珐琅彩的小窑被搭设在了养心殿。一件瓷器,由皇帝直接授意,亲自过问,并且就在皇宫内烧制完成,这在中国是很少有的。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处于初创阶段,它们从色彩搭配、纹饰布局,到款识内容和样式,都在摹仿当时西洋的铜胎画珐琅。
这件康熙晚期烧制成功的珐琅彩紫地莲花纹瓶,细长颈,扁圆腹,外壁通体紫地,颈部用黄色勾勒出三组变形蝉纹,腹部最明显的就是一朵大大的缠枝莲花,色彩淡雅。此瓶无论在纹饰、色彩上都与当时铜胎画珐琅器的风格十分相似,反映了当时的时尚。瓶底部方栏内刻“康熙御制”四字楷书款,这也是珐琅彩中唯一的刻款器。
珐琅彩紫地开光花卉纹碗,外壁以紫色为地,三个花形开光内以黄色为地,绘着盛开的艳丽牡丹,充满了雍容大气之美。
再看这个黄地牡丹纹碗,碗以黄色为地,外壁用粉、蓝、白、绿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每两朵不同色的花卉为一组,构成四组对称的折枝牡丹图。
雍正自己研制原料
从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珐琅彩的特点多数都带有欧洲铜胎画珐琅的风格,且图案都是以花卉为土,比较单一,这因为当时掌握的技法有限。不管怎样,康熙皇帝开创的珐琅彩瓷器,不但把中国陶瓷发展推向新高峰,更为瓷器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
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他继承了父亲的江山,也继承了康熙皇帝对珐琅彩的酷爱。他对珐琅彩瓷器的痴迷,丝毫不比他的父亲康熙皂帝逊色。
和康熙皇帝一样,在处理繁忙政务的闲暇,雍正也要亲自设计珐琅彩瓷器的样式和尺寸,就连使用什么原料、绘制什么图案,他都要一一定夺。
但由于公务繁忙,雍正皇帝无法事必躬亲,就让他最信赖的十三弟允祥来负责内务府造办处的工作,具体参与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然而,有一个问题一直让雍正皇帝不大舒服,这就是珐琅彩所需原料依然需要从西洋进口,数量有限,颜色也只有八九种。原料短缺大大影响了珐琅彩瓷器的烧造相进一步的发展,怎么办呢?
雍正皂帝决定:自己研制生产珐琅料。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创举,许多工匠、传教士被召集进宫,在宫中的珐琅作研制国产的珐琅料。外国传教士带来了配方,宫中的匠人就一次次比对着配方烧制。到雍正六年,国产珐琅料终于研制成功,而且花色品种竟然比进口的还要多。
雍正皇帝十分高兴,新研制的珐琅料加速了原料的供应,加上愈来愈多的宫廷书画家参与到珐琅彩瓷器的绘画中来,珐琅彩瓷器的生产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维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只有少数珐琅彩是以色地装饰,其余大多是在洁白如雪的釉面上直接彩绘。这些白瓷胎除了极个别为清宫收藏的明代永乐自瓷外,绝大多数是由当时景德镇御窑厂特制提供的,器物造型有瓶、碗、盘、碟、盅等。
雍正珐琅彩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一改康熙珐琅彩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了花鸟、竹石、山水等图案,空白处再配以与画面内容相应的诗句,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这件松竹梅图橄榄式瓶,瓶器型呈橄榄状,故称橄榄式瓶。瓶直口,削肩,圆腹,腹下渐敛,圈足。外通体白釉地儿上以珐琅彩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典雅大方,体现着传统文化的意境。颈部上书“上林苑里春长在”七字,书画完美结合,是雍正时期的杰出之作,也是雍正珐琅彩中唯一的青花款器。
折枝梅花图碗,外壁绘两枝红白二色的梅花,枝蔓器身,意境清幽。雍正皇帝崇信佛教,也深受道教影响,他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古朴自然,所以,他很喜欢沉静雅素的风格。
同样,这件蓝山水图碗也充分体现了素雅的风格,碗的外壁以蓝色珐琅彩绘舒展连贯的山水画,画中苍松、峻岭、亭台楼阁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悠远意境。再配以背面题七言诗: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园沧海绿无边。书画相得益彰,令人回味无穷。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跟康熙时期的风格有所不同,基本上摆脱了铜胎珐琅彩的影响。雍正皇帝让当时著名的宫廷画家直接用珐琅料在白瓷胎上彩绘,因此,在瓷器上,出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梅兰竹菊和意境悠远的山水画,充分展现了中国书画的意境。
皇上也热衷拿来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皇帝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与自己的祖父、父亲一样,也十分青睐珐琅彩,在他继位的最初几年里,对珐琅彩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装饰题材较雍正时更加丰富,除山水、花卉、花鸟外,还有中国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艺术风格影响的各种洋花图案。同时,还有许多新的器形诞生。
这件西洋人物图葫芦瓶,瓶口小,呈扁形葫芦式,瓶身两侧有绶带耳,瓶身绘着面部丰腴的西洋女子,她神情和善可亲,怀中抱着婴儿,风格十分类似西洋的圣母像,而且人物面部阴暗分明,体现了光线变化,是乾隆时期受西洋风格影响的典型之作。
这只珐琅彩描金人物图长方盒,通体绘缠枝花纹,盖面上一个古代女子正在书案旁教孩子读书,母亲专注地望着正在读书的孩子,神情中充满了慈爱。画面采用了西洋油画中的透视法,因此,人物面部、衣纹的褶皱均有明暗变化,呈现一种立体感。
这件豆青地开光山水诗句瓶,整体造型优美端庄,尤其是瓶的莲花形口设计得别出心裁,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凸印乳钉为地,十分特别,上面还彩绘着景州开福寺塔。此瓶工艺十分复杂,集彩绘、轧道、凸印等多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在中国8000年绵延不断的陶瓷发展史上,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古陶瓷顶峰期的作品,它代表了中国陶瓷制作的又一个高峰。如今,这些珍贵的珐琅彩瓷器所剩无几,仅在故宫保存有40件,更显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