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行万川本无需逗留,宗伯泰此前迁都的建议,让百里燕开始考虑工业和经济转移问题。
都郡集中了咸国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业,百分之六十的经济,战时遭受重创,无异于毁灭性打击。王眷之乱引发的经济风波便可见一斑,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显然已经不太合适。
早期人才不足,基础工业落后,集中资源办几件大事,有其必然的优势。
如今经过二十年发展,基础工业和人才资源大为改观,继续将优质资源圈在一个核心地区,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向外拓展和转移,新建经济中心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
万川的地形无疑与四川有的一拼,在此建立工业、经济中心,既有利于战时坚守,同时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有利于保密措施的建立和人员管制。
永兴城四面开阔一片平原,技术人群长期限制于城内,生活十分不便,继续扩张人越扎越多,随着思想的逐步放开,今后难免引起情绪反弹。
万川郡偌大的空间,重点监控好几个关键位置,人员流动可适当放开,同时辅以谍报机构与保密制度,技术泄漏的风险低得多。
百里燕考虑用三年时间初步完成万川工业的基础建设和投资,再用两年时间加速固定资产投资,同时期将推进甘府、上关、万川三地民间实业资本的发展,以加速经济运转,舒缓朝廷投资产生的财政压力。
因此下半年开始,陆续将有考察队进驻万川寻找厂址,最快年底,最迟明年初,开始动工新修建厂房、民房、教育等设施,用于安置扩张产能与工业设施和人口。
万川停留了七日,大队继续详细赶路,途径上关、甘府未再做停留,乘船渡过思水江,在德康江泉登陆。
事先已有使节通报卫国,卫军一早集结了五千轻骑兵,护送咸军穿过卫国前往梁国。名义上是护送,其实是监视。
百里燕随行三千余人只能走卫军规定的道路西行,不能随心所欲的我素我行,即便是停车修整,往往也会招来卫军的“好意”催促。
德康、名田、秋郡、名田移交卫军当年,四郡城池土地基本完好,但基础设施算不上健全,四五年间居然原封未动,路依然是当年的路,没有任何的修整,更谈不上拓宽。城池只加固了边境地带的城垣,腹地的城墙当年怎样,现在还是怎样。
这其中既有百里燕迁走人口,留下的人力经济真空,也有卫国,乃至今人普遍的认知观狭窄。
要说当年迁走人口对移交的四郡有多少影响,其实到不见得。黑巾军统治下的十五六年间,青壮年人口死亡极多,即便卫国接收四郡人口,仍是老弱病残居多。
其既没有咸国的经济势力,也没有行之有效的内政策略,数百万老弱病残将是巨大的累赘。这也是卫国能容忍百里燕迁走人口的关键原因。
在卫国看来,外国人不是人,是下等的奴隶,老弱病残更是没用的废物,留着就是祸害。
于是卫国乐见百里燕迁走人口,卫国更乐于贩卖孙国人口换取奴隶无法产生的经济资源。这种逻辑要说有错,其实也没错,奴隶制社会的本质便是下等阶层非人化,贵族阶层剥削化的极端现象。
进入卫国已经是八月中下旬,纬度略高的原因,当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一季的麦子,水稻种于晚春,加之温度低于北方,因此水稻的生长能力欠佳,一年够不上两季,而冬天气温又低,于是秋天收完水稻,秋末再种一季冬麦,到来年开春后再收割。
卫国吸收咸国农业经验,大量推广楼车,近些年总体上风调雨顺,粮草的征收十分可观,但亩产仍不及咸国。一方面是育种选种问题,种子产力低下,导致亩产整体低得多,其次是积肥不够。
百里燕早期以稻草灰,人畜粪便积肥,中期添加少量硝酸钾,以改善土地肥力,后期陆续使用磷酸盐和火山泥。人畜粪便以氮磷为主,稻草灰、硝酸钾以钾元素为主,钾是植物的钙,氮肥磷肥是植物果实长肉的能量。
咸国人畜粪便的收集建立了完善机构和城市乡村系统,朝廷出资修建的公测和化粪池遍及全国,陔陵一城每年产生的人畜粪便够整个东郡所用。
卫国虽同样效法咸国早期积肥,效率却低得多。首先积肥所需的组织化管理和设施投资将是一大笔支出,卫国没有投钱,也没这份闲心。其二,分散人畜粪便的收集,产生的效果远低于资源集中使用的效率。
其三,没有组织化管理调控,并不能将潜在资源有效的统筹管理,因此卫国大量的人畜粪便都被浪费在野外乃至随意倾倒形成污染,而没有真正的利用起来。至于硝酸钾、磷酸盐、火山泥等化学肥料,更是遥不可及的梦。
卫国粮种仍停留在亩产一两石,三石的产量徘徊,积肥法让两石田多了一些,一石田有所改善,偶尔也能看到四石产量的好田,总体仍然逊色的多。
也不难怪公良修会吃惊咸国的亩产,比起当下诸侯,咸国的亩产其实已经翻了一倍,甚至两倍。
四十年前太平年份诸侯的税赋都在四成乃至略高一些,而咸国现在只需征收两成五至三成,加上阶梯税的效应,亩产最高的田,也不超过五成的田赋。
平均按三成田赋计,咸国所收的田赋实际比四十年前多六至七成,其中还不包括养殖业和畜牧业的产出。
于是相较其他诸侯国经济仍停留在传统农业为主,工商几乎不计的大背景下,咸国仅农业一块的产出,便大抵与晋国持平,实力不可谓不强。而且老百姓却要比晋国老百姓更富裕,手中有更多的余钱购买生活必需品。
西进沿途卫军看管甚严,却也不妨碍窥探卫国国情。
近些年各国在军事上大量借鉴咸国作法,加之钢铁的输出,青铜器已难觅踪迹,铁质扎甲、锁子甲相当普遍,马匹均用上了马镫,军队的建设大体在向咸军靠拢。
值得一提的是咸国横刀一战成名后,陆续成为各国效法的制式装备。
比之剑,横刀具备了剑的刺杀能力,增强了挥砍和破甲的效果,有利于军阵散开后的散兵格斗。而剑以刺为主,砍杀效果不佳,而刺能直接伤害人体,且很难格挡,需要盾牌。砍则容易格挡,若非将肢体砍下,或伤及腹部,否则砍杀留下的刀痕不易一击毙命。
但刺的整体输出力量不如挥砍,在重甲普及的中后期,剑的刺透力以十分有限,被具备破甲力的刀取代是大趋势。
当然,欧洲长版重剑是个例外,长剑本身份量很大,势大力沉挥砍之下的效果与刀其实相当,加之欧洲战斧的出现,斧更多承担了刀的砍杀和破甲效果。
此番卫国与长孙主要交战地点位于卫国西北现,东北线、北线正面相对平静,主要还是东北线、北线以丘陵地貌为主,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展开列阵作战,卫国野战优势很难发挥。
相反长孙国战力羸弱,死守城池拖住卫国,能让战事推进的更慢,卫国不得不逐城逐地的争夺,十分不划算。
卫国的军队总体令人印象深刻,早期封建君主制下人人皆兵,每过一处城镇都见大量征召郡兵来回巡逻,役兵在农闲时集中操练的情形随处可见,或许是卫国刻意安排的结果,想籍此向百里燕展示卫国的实力,以震慑咸国。
然在百里燕看来,卫国的如意算盘恐怕是要落空了。
时代变了,技术在发展,科学在进步。若是二十年前,面对卫国虎狼,百里燕绝无敢于招惹之心。但现在,百万虎狼又何妨,不过是炮灰而已。
真正让百里燕担心的倒是咸国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些年已经有些苗头,丰富的物质生活改善了生存质量,但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糜烂和人性堕落,日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流血牺牲,不知多少王朝毁于物质生活的糜烂和堕落,这很值得警惕。
穿越卫国期间沿途几乎未做停留,紧赶慢赶仍是花了一月多时间抵达央卫边境,既是基础道路落后所致,也有地域辽阔的因素。
中原迟迟无法实现中央集权制而行分封,根本原因是通信和交通。最近两年间陆续反馈的地图测绘成果推算出,中原地域的东西跨度超过两万六千里,相当于从葡萄牙途径俄罗斯抵达美国阿拉斯加腹地的跨度,这还不算西海三大蛮族的土地。
农耕时代能发展出如此庞大的版图,说是奇迹也不过,至少在秦一统中国至汉初,中国的版图不过是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盛唐约一千两三百万平方公里,唐版图最大东西跨度五千公里左右,至此之后也只有蒙古帝国曾盛极一时而后迅速衰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