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大道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命运 > 第136章 中原战略

第136章 中原战略(1 / 1)

<>秦王嬴政继位后,秦国内部五大势力的强弱发生很大变化。

第一大势力为嬴氏宗室,嬴氏宗室借助吕不韦等势力打垮芈姓外戚,迫使华阳太后退养深宫。使得嬴氏宗室重新控制了朝堂的高官显位。

第二大势力原本为芈姓外戚,但是由于吕不韦的刻意巴结笼络,军功新贵已经取代芈姓外戚,掌控了秦国大部分的军权,此举引发了嬴氏宗室的高度警惕。军功新贵,其中又以蒙氏父子、王氏父子风头最劲。

第三大势力原本为军功新贵,功勋世族通过和嬴氏宗室的联合,再次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对军政的影响力大大增强。其中以冯去疾兄弟、赵佗、任嚣为首。

第四大势力为百家学派,为首的自然是风头无二的秦相吕不韦。

第五大势力沦为实力大减的芈姓外戚,从排名第二跌落谷地。但是芈姓外戚在秦楚两国有很广的人脉关系,以后是否能够翻牌还未可知。

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之下,还有左丞相、右丞相。

所以秦国相国的权力其实很小,任何事都要经过朝堂决议,而相国人选一直波动很大。比如,昌平君芈启、上卿大夫蔡泽就当了时间很短的秦相,就轮到吕不韦接替相位。而昌平君芈启、上卿大夫蔡泽这些当过秦相的人,自然不把吕不韦放在眼里。至于那些手握兵权、功勋卓著的武将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的秦相吕不韦有名无实,食客三千却无法一手遮天。因此一直以来,吕不韦都在讨好王家和蒙家,对抗嬴氏宗室。

此时又出了一些新况,使得秦相吕不韦很被动。

秦相吕不韦所有的权力都是来源自秦王嬴政和太后赵姬的信任和支持,但是如今秦王嬴政很生气,原因很简单:最近咸阳全城都在流传秦王嬴政其实是秦相吕不韦的私生子。

此时五大势力的态度也影响着秦王嬴政的态度,睿智的秦王嬴政最终选择了听从了秦相吕不韦的建议。此举令秦相吕不韦更加得意,促使他更加紧锣密鼓地对付长安君成蛟以及其背后的支持势力。

成蛟败名裂,作为他的支持者、秦国五大势力之一的芈姓外戚自然受到巨大打击。芈姓外戚起源于秦楚历代通婚,所以有一部分芈姓外戚获得重用,例如秦宣太后芈月为首的楚系外戚。除了秦宣太后芈月外,最出名的就是这位华阳夫人。

不过昌文君芈灵、昌平君芈启、华阳夫人弟弟阳泉君芈宸则因为种种原因,逃脱了此次惩罚。

而嫪毐叛乱平定之后,秦相吕不韦也随之倒台。正应了“相权源于王权”的历史潮流!

而经过平定三晋,军功新贵的实力已经可以和嬴姓宗室并列前茅,功勋世族和百家学派成为中层力量,唯独芈姓外戚成为垫底力量。

“秦国地处西陲,得中原者,必先取三晋。”三晋把守着中原的西大门,如今秦国已经获得三晋,中原大部也暴露在秦国兵锋之下!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华夏,广义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和东部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此地。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

我们时常听说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历史上的经验也不断验证这个命题,现在我简单说一下自己理解的其中的道理。

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中原在历史上的富足,但是这个富足只是一段历史时间的富足,并不是长期的富足,在中国南宋以后,江南的财富就已经远远超过北方,其后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经济均依赖南方的漕运支持,所以富足不是导致这个命题成立的主要原因。

再者,我们就可以想到了上一篇历史文章提到的古代的作战半径问题,古代受运输能力的限制,作战半径是有限的,而中原地处中国地理位置的中央,这样从中原而征四方,到哪里作战半径均不会太远,占有了中原,作战半径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在历史上的各种征服活动也是均要通过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占有中原解决作战的半径问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但是历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诸侯从中原的混战后脱颖而出的,所以这个原因也不是问题的全部。

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就要认识到战争和统治最关键的力量之所在,这个力量就是人的集中,古代冷兵器时代人数就是战斗力,谁能够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战人员谁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时东北还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讯和国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虽然富足,但是水网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难大量集中,反而成为战乱的避难所,而为战争而集中人口进行作战,自愿的事除了战国时期为了不当奴隶外,基本都是带有强迫质,江南的地理况通讯不利又太有利躲藏,是很难集中战争资源的。而中国的东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等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现代在平原上征兵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河南、山东等地均为我国最重要的兵源地,而其他山区省份就比较少,这些都有历史的因素。

所以历史上的征服者一旦占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征集大量的人口进行战争,当年李自成的重要谋士李岩建议安抚河南结果被杀,已经成为李自成失败的历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cāo)等占有了中原,就占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这些战争资源,有了它才能够得天下,这是中国版图区域内最好的战争资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

因为郑州地处中国的中部,连接着东西南北,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这句话意思的最初表述,是在战国末期,秦制定统一六国战略时,战略家向秦王献策:“韩国、魏国地处中国的中心,大王您如果想要称霸天下,必须先占据这个中心地带。”这是对“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说明。从战国时期以至秦汉,经魏晋唐宋,直到近代的中原大战、北伐战争和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逐鹿中原”演绎了历史兵家定鼎中国的英雄神话。

“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话最早出现于战国末期,当时范睢向秦昭襄王献统一天下之策,言道: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枢也,王其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之枢,以威楚赵”。

意思就是说,韩国和魏国处在天下的中心地区,如果秦国想要称霸,就必须夺得这个地区。

至此以后“涿鹿中原”成为了争霸天下的代名词。那么何谓中原?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战略价值能让古人说出了“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句名言呢?得中原者真的能的得天下吗?

自古“中原不过淮,自江以南则曰越”。中原地区广义上指的是河南省以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这里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

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是因为看中了中原地区富饶的民生经济和地理位置:

第一、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物产丰富,地形平坦,农业相当发达。

在以农桑为主的古代,中原地区一般是饿不死人的,家家户户可以种粮食,当地的土壤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一年两季的产量。至今河南地区依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虽然在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但中原地区依旧相当繁荣。

第二、从战略上讲中原地区可以说位于“天下”中心地带。

如果能够占据中原,对外作战半径都会得到极大地缩小。作战半径变小意味着你的后勤运输压力就会小很多,能够极大地节约军队开支。

第三、人口,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了,古代中原地区人口稠密,集中。

古代江南地区虽然人口也多,但过于分散。在冷兵器时期军队数量就是最重要的战力标志,谁的兵多谁胜的机会就大。而中原地区庞大的人口能够提供充足的兵员。古代的统治者一旦占据中原以后第一件事基本都是召集兵员,扩充军队。

喜欢就分享

<>

最新小说: 逆乱年华 大唐无双国士 大秦金榜现世我皇子的身份瞒不住了 无限之天魔魅影 准备退圈儿的我翻红了 被病娇总裁缠上了 文娱:从被天后老婆离婚开始 帝君,你家夫人又爬墙了 重生后,海王她翻车了 深情男配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