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大道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秦命运 > 第143章 第一种结局

第143章 第一种结局(1 / 1)

<>商鞅的豪华车队,载着几十车财物辎重,以他们能够做到的最快速度,北上到达关中后,立即转向东,马不停蹄行进。

当时普通的战车,一辆车为四匹马配置,唯独商鞅的马车,全部由八批高头大马拉着,骏马不时发出“幸幸”的昂首短嘶。车队的车,也比普通的马车更高更宽,车轮是红色,车架和车帷却是黑色,红黑相映,显得极其威武。

这一豪华车队,像是现代版的“加长林肯”车队,只不过不是用来办喜事,而是用来逃命。车队承载着商鞅毕生的财富,也装载着商於之地十五个城邑多年的税收,无论是实际重量还是心理分量都不轻。

商鞅逃跑的第一步,从商於之地北上进入关中,由于来的突然,秦惠文王这边毫无准备,商鞅成功了。接下来是第二步,从关中抵达魏国的“崤函通道”。

从关中进入魏国,商鞅会路过一座重要的城池,叫郑城,过了此处不远就是魏国境内。

郑城是西周时期郑国的都城,郑国东迁之后,秦国在秋时期占领关中,在这里设置了郑县。郑县在秦魏的交界线附近,离魏国的军事重镇晋不远,虽然秦国的主力部署在重泉,但郑城这个地方的兵力,也不下五千,商鞅必须高度重视这里。

现在的悬念有两个,一是肩负抵御魏军的郑城守军,会不会突然忘记主要职责,而多管闲事来阻止商鞅逃出秦国?二是如果郑城的守军出城阻止,商鞅该如何应对?

第一个悬念很快就解开了,商鞅的军队到达了郑城附近,按照商鞅的军国奴隶主义,止任何人随意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商鞅没有秦王颁发的调动文书,郑城守军不放商鞅车队过境。

商鞅是聪明人,也是有计划的人,在交涉无果的况下,迅速启动了B计划,强行通过郑地。

商鞅判断,郑城的守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敢将五千兵力全部调到城外,让郑城成为一座空城,给不远处的魏军捡便宜。

商鞅断定,能够阻止自己车队的秦军,可能只是执行检查任务的寥寥数十人,即使有几百人,也问题不大。商鞅目的并不是打败秦军,而是向东走,因此强行通过这里,既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正确的选择。

郑城外的检验军士,一开始的确只有数十人,但是当商鞅的车队强行通过,郑城守将立即调动城内守军前来拦截。而且郑城守将调动的军队,多达两千余人,几乎是半个城的守军,可见拦截的决心之大。

要说郑城这个地方的守军,一直以讲原则而著称,几十年前秦献公从魏国归来,想从这里进入秦国,争夺国君之位,就被这里的守军拒之国门之外。

现在商鞅想走,虽然郑城守将早已更换,但是传统没有丢,没有秦王的文书,苍蝇都别想从这里飞走!

商鞅的军国奴隶主义中规定,调动秦国的军队,超过五十个人,就必须要秦王的虎符。此时秦惠文王可能还不知道商鞅逃跑了,自然来不及调动郑城守军阻击商鞅。

阻挡商鞅的这支郑军,也冒了一定的风险,他们锚定商鞅这是犯法,这才不顾一切要阻止商鞅逃跑。于是郑城的守军,铁了心对商鞅的车队进行拦截,并与商鞅的军队正面交锋了。

双方兵力对比,秦军出城阻截的兵力约为两千余人,商鞅总兵力两千余人,其中雇佣兵数百,商於之地的戍守军队一千多人。

表面看来双方的实力其实旗鼓相当,秦军要阻止商鞅车队突围,当不在话下,但是要将商鞅个人拦下,却很难做到。

军国奴隶主义中的军功爵位制规定,杀敌有巨大的封赏,郑军因此奋不顾,全力阻击,绝不放走商鞅这块肥。

而商鞅这边的雇佣军,是拿钱办事的,平可以狐假虎威,真到拼命的时候积极远不如对方高,此刻并不想成为商鞅的牺牲品,他们四散开溜。商於之地戍守的军队,本就是正规军淘汰下来的产物,老弱病残。

这场小规模战争的结果,军国奴隶主义下的军队大胜雇佣军!这个结果似乎也昭示着,后秦军能够依靠军国奴隶主义下的军队横扫东方。

商鞅却临危不乱,他还有B计划的续集,一旦不能全车队而退,那就自己突围,留得青山在即可!

商鞅的十几个死忠,将商鞅的战马团团围住,力战而向东撤退。像商鞅这种人物,绝对不缺崇拜者,这些死忠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力保偶像的安全。

然而战争进行到这里,双拳已经难敌四手,商鞅的死忠一个个倒下。这个时候商鞅终于意识到,自己一手创立的军功爵位制,可以激发出多大的潜能。

郑城的守军明白,抓住商鞅,意味着功名利禄爵位田产即将到手,可以少奋斗二十年。

商鞅被抓住那一刻,两千多同来的军队,逃走数百,剩下一千多人被杀的一个不剩,现场还有许多秦军士兵,在割取他们的头颅,以便后论功行赏。

商鞅嘴角露出一丝诡异的苦笑,自己设计的军功爵位制,最终把自己给进去了,而这种制度激发出的能量,让商鞅坚信,秦国必将统一天下。

几天后商鞅被带到咸阳,在数万围观者面前车裂,也就是俗话说的五马分尸。这种酷刑因为刑具昂贵,费时费力,普通囚犯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只有地位特别而十恶不赦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车裂之刑。

商鞅建立的功勋不必多言,秦人杀商鞅而后快的决心和愤怒也是同样坚决。商鞅死了,他的家族也被屠了个干净,秦人对他的仇恨之深,难以用语言形容。

商鞅被车裂后,秦国百姓争啖其,商鞅很快就尸骨无存,这些百姓中有不少人,就是当年商鞅一次处决七百多人的家属和朋友,商鞅的后果,报应使然。

商鞅死后,秦国百姓歌舞于道,如释重负。六国闻之,亦皆相庆。商鞅之死,似乎是个普天同庆的局面。

商鞅之死,在秦国不是个别现象,在战国最后一百多年,秦国的相国群,即使最后没有被车裂,下场也好不到哪去。

商鞅是秦孝公的相国,商鞅之后纵横家张仪担任秦惠文王的相国,得封武信侯和五座城邑。然而张仪最终被迫逃离秦国,封地五座城邑当然也没有带走。

相国张仪的命运算不错了,后面的秦国相国,结局一个比一个惨。

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担任相国期间战功赫赫,培养了白起这样的战神,可最终还是与宣太后一起被秦昭襄王残酷打压,封地充公,人也不明不白地死去。

接下来的相国是范雎,范雎为打压上一任相国魏冉功不可没,他可能没想到,自己的命运还不如魏冉,由于向秦昭襄王推荐几个不给力的将军,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之后的秦国相国吕不韦,指点江山,攻占魏韩大片领土,激扬文字,写下鸿篇巨著《吕氏秋》,何其风光,最后的命运是颠沛流离地流放四川。

至于秦国最后一任相国李斯,是被腰斩的,并且夷三族,其结局与商鞅不相上下。

秦国第一个相国商鞅,最后一个相国李斯,浓缩了秦国相国这一群体悲壮的命运。商鞅之死,不仅是商鞅个人生命的终结,也是秦国相国这个群体的一种归宿。

商鞅死后,他的封地商於之地回到秦国怀抱,还在发挥着自的价值。二十多年后,纵横家张仪,用六百里商於之地忽悠楚怀王。

楚怀王垂涎商於之地,引发秦楚之间的丹阳、蓝田之战。楚国的大军,就是从商於之地攻入关中,与秦国进行蓝田之战。

到了秦汉之际,商於之地的战略价值再次放大,刘邦正是攻克武关,从这里率先进入关中的。

商鞅得到如此重要一块战略要地,自他得到商於之地,到家族被诛,短短三年,呜呼!

由于独尊儒术和严刑峻法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公认秦国为虎狼之国。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中对商鞅评价不高,他认为商鞅用肤浅的帝王之术取悦秦孝公、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走门路这些不光彩手段获得重用后,在秦国国内采用近乎“暴力”的手段进行快速改革、处罚公子虔、欺骗公子、不听赵良的劝告,这些足以证明他是个刻薄少恩的人。班固认为商鞅变法造成百姓贫富悬殊加剧以及诸侯国之间相互兼并,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他还批评商鞅鼓励发动战争,致使横尸遍野、生灵涂炭。

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西汉的儒生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旧唐书》甚至将商鞅评价为酷吏。

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而《资治通鉴》中说:“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虽说商鞅刻薄,所谓“乱世用重典”本也无可厚非,反而说明商鞅之诚信品质。

在现代,尽管有少数不同声音,但大多数人承认商鞅是一个敢于触动旧势力、敢于改革的英雄。

<>

最新小说: 逆乱年华 大唐无双国士 大秦金榜现世我皇子的身份瞒不住了 无限之天魔魅影 准备退圈儿的我翻红了 被病娇总裁缠上了 文娱:从被天后老婆离婚开始 帝君,你家夫人又爬墙了 重生后,海王她翻车了 深情男配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