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文贼(三)(1 / 1)

经济学

卢瑟经济学(2.2)——资本的危机(绝育集中营):(简介绝对人口过剩论)

“这似乎是一个自然规律:穷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轻率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如此轻率,嘴里没有衔着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来),所以,总是有一些人去担任社会上最卑微、最肮脏和最下贱的职务。于是,人类的幸福基金大大增加,比较高雅的人们解除了烦劳,可以不受干扰地从事比较高尚的职业等等…… 济贫法有一种趋势,就是要破坏上帝和自然在世界上所创立的这个制度的和谐与优美、均称与秩序。”——《论济贫法》

“关于马尔萨斯的理论我们已经谈过好几次了。现在我们再来简略地重述一下这一理论的主要结论:地球上永远有过剩人口,所以永远充满着穷困、匮乏和不道德;世界上的人数过多,这是人类的宿命,是人类的永恒的命运,因此,人们就分为不同的阶级,有些比较富裕、受过教育和有道德,而另一些则比较穷困、不幸、愚昧和不道德。由此就得出下面这个实践上的结论(而且这个结论是马尔萨斯本人做出来的):慈善事业和济贫金实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们只会维持‘过剩人口’的存在,并鼓励他们繁殖,而其余的人的工资也因他们的竞争而降低了。济贫所给穷人工作也同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既然只有一定数量的劳动产品能够找到销路,一个失业的工人找到了工作,就必然要使另一个现在有工作的工人失业,换句话说,济贫所这种事业是在损害私人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问题决不在于去养活‘过剩人口’,而在于采用某种办法尽可能地缩减过剩人口的数目。马尔萨斯干脆宣布,以往公认的每个生在世界上的人都有权获得生活资料的说法是完全荒谬的。他引用了一个诗人的话:穷人来赴大自然的宴会,但是找不到空着的餐具,马尔萨斯自己又添上了一句:于是大自然就命令他滚蛋(she bids him to gone),‘因为他在出生以前没有事先问一下社会是否愿意接受他’。这一理论现在已成为英国一切真正的资产者心爱的理论,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知道,这种理论对他们是很方便的,而且在现存关系下它在许多方面是符合实际的。既然问题不在于利用‘过剩人口’,不在于把‘过剩人口’变为有用的人口,而只在于用尽可能简便的方法使这些人饿死,并同时阻止他们生出过多的孩子,那末事情自然就很简单了,不过还得有一个条件,这就是必须使‘过剩人口’承认自己是过剩的,并且心甘情愿饿死。但是,尽管仁慈的资产阶级已经费尽心机,使工人们相信自己没有用处,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希望。相反地,无产者却坚决相信,他们有勤劳的双手,他们正是必不可少的人,而无所事事的有钱的资本家先生们,才真正是多余的。”——恩格斯

毛主\席说过,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句话,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也很有哲理。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不存在无产阶级的物理和资产阶级的物理,或者无产阶级的化学和资产阶级的化学。但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不同阶级思想确实代表不同的阶级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不同阶级的利益不同,认识也必然不同。这些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对世界的认识,也必将指导对应的阶级参与改造社会的进程。作为分析指导人类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经济学自然难逃这个“烙印”。

言归正传。

现在危机出现了,怎么解释呢?怎么解释就涉及到怎么解决,怎么解决就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于是各种思想粉墨登场。每个人的思想,都符合自己的阶级利益,每种解释都对应相应的解决方案,每种解决方案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至于能不能医治经济危机,则是另一回事情。

金字塔的顶端往往是既得利益的阶级,任何社会变革都难免触犯他们的既得利益,维持现状对他们是最有利的,所以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相对保守的,对世界的解释也是一切都是完美而合理的,或者只要维持现状,人人安分守己,则整个社会即将合理。一切矛盾都将化于无形,即使存在也是个案,或者是当事人的私人问题,需要当事人自己承担责任,与社会无关,社会无需做任何改变。在他们看来,任何改变的尝试,都将破坏社会的完美,都将是全体成员的灾难,既是稳拿的灾难,更是卢瑟的灾难——卢瑟的利益被稳拿代表。

最早的集中营的雏形是英国的救济院。许多卢瑟被集中到一起,强行分性别、年龄居住,工作繁重,居住拥挤、营养不良,没有看守的书面批准,不得离开,不得接见来访者,一旦进入,永不脱生。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有计划地不断减少他们的数量。因为他们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需要不断被消除。在这里,他们要进行苦役犯一样繁重的体力劳动,要忘记自己的狗窝和狗崽子,要像狗一样地生存,狗一样地死去。这里不是监狱,不是奥斯威辛,不是达豪,不是古拉格,不是美国的二战日裔集中营,而是英国的救济院。与纳\粹集中营的区别是,这里的扣押不是犹太人或者纳\粹的政敌,而是走投无路的贫穷失业工人,是资本主义世界里的卢瑟。

救济院的法律依据是英国的济贫法修正案,也称新济贫法。这种把失业的卢瑟关起来的思想理论来自一位牧师。这位牧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人口论,从两个抽象前提出发: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间的□□是必然的,但几乎保持现状。他认为在这两者中,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即以1、2、4、8、16、32、64、128、256、512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将以1、2、3、4、5、6、7、8、9、10的算术级数增加率增加。当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加,自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来限制人口增加。

在《人口原理》第二版中,马尔萨斯把原先提出三点结论改为: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的阻止;这些抑制和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马尔萨斯提出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在婚前要保持贞操。他认为,如果不实行道德抑制,那么由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

希特勒的绝育计划,涉及各种被医生认定有各种疾病的人,或者劣等种族,与种族和生理挂钩。马尔萨斯要卢瑟绝育,直接与收入水平挂钩。没有钱就不要结婚,不要有性生活!一个人及其后代生存的权利,直接与腰包的鼓胀程度挂钩。

幸好马尔萨斯没有提出对男性的卢瑟实行强制阉割,否则如果阉割了,日后经济地位改善了,是否还实行恢复手术?如果不能恢复,那么这位未来的稳拿,现任的卢瑟是不是丧失了把财产传承下去的权利?卢瑟绝育,稳拿不绝育,稳拿的后人难道不会越来越多?既然是人口过剩,为什么只让卢瑟而不让稳拿绝育?或者,按照马尔萨斯的观点,卢瑟就是卢瑟,永远不会成为稳拿?

马尔萨斯还提出了让渡利润论和第三者理论。即由于存在着由地主、官僚和牧师等组成的“第三者”,他们只买不卖,才支付了资本家的利润,才避免了社会消费不足而导致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马尔萨斯的理论,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社会存在的大量失业和贫困,是卢瑟生孩子太多。这么多人要就业,哪里有那么多岗位给他们?必然要有卢瑟失业。二是神职人员、官僚和地主能消费掉多余的产品,是社会经济重要而有益的部分。这是他对经济危机的解释。按照他的理论解释经济危机,那么解决危机的方式也就顺理成章了:要解决劳动力过剩就要让卢瑟绝育,要解决产品过剩就要提高神职人员、官僚和地主待遇。

哪个阶级都不会把自己描述成寄生虫,马尔萨斯是牧师,自然不会把僧侣描述成寄生虫,相反会把自己描述成对社会有特殊价值的人。神职人员的价值就是消费掉多余多的产品,这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做贡献。

既然承认有多余的产品,为什么不能给生产产品的卢瑟去消费,而只能给神职人员、地主和官僚消费呢?马尔萨斯的解释是卢瑟会生更多的孩子,导致社会贫困。那么难道神职人员、地主和官僚就不生孩子吗?他们生孩子就不会导致社会贫困吗?这是因为他们比卢瑟更高贵,还是因为马尔萨斯本人是神职人员呢?其实,猪比马尔萨斯能更好地完成消费多余产品的任务,做出更大的贡献。或者说,在这方面马尔萨斯不如猪。事实上,没有干活的人,社会一天也运转不下去;没有不会生产只会消费的人,社会照样运转。需要养活的不是日夜劳作的穷人,而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富人,比如马尔萨斯牧师。

要证明马尔萨斯的解释是胡说八道(的扯淡),也很简单。明明是产能过剩导致工人失业,怎么能说是生产资料不足导致工人失业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不是没有足够的生产资料,导致工人过剩,而是大量设备闲置,工人失业。全社会不是因为人口过剩没有足够的消费品,而是工人失业没有足够的购买力,导致产品过剩。所谓生产资料不足导致人口贫困的现象,是马尔萨斯拍脑门想出来的,与现实完全不符。现实世界并不是没有产品,而是多数劳动者没钱去买。不是没有生产资料,而是工厂倒闭,生产资料闲置。马尔萨斯根本不顾现实情况,完全靠自己凭空的想象去解释经济危机。他这么解释的目的,还是要落脚在他暗示的解决方案上——给神职人员提高待遇。他要给自己提高待遇,还要拉上地主和官僚作为政治上的盟军。至于卢瑟,属于没有用的人,应该被逐步压缩人口数量。压缩的标准就是钱包的鼓胀程度。

尽管是与事实不符的扯淡,但是资本家很喜欢马尔萨斯的理论。马尔萨斯这么一解释,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失业、贫穷就不是分配不公造成的,而是人口规律造成的。所以,贫困是卢瑟自己的事情,与稳拿无关。马尔萨斯极力反对当时的济贫法,提出对卢瑟的贫困救济只能刺激更多的贫困,政府改善卢瑟的生活,只能让卢瑟生更多的孩子,最终使卢瑟再次陷入贫困。真正解决贫困的方法,就是让失业的卢瑟绝育,达到压缩卢瑟人口的目的。他的理论还提出只有保持财产私有制以及各人担负起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使人们自制,不至于生育过多的子女。所以,财产私有制是出自人性的“人口自然规律”的支配而产生,它是永恒存在而不能被推翻的。

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最根本的落脚点是:第一、工人穷困与资本家无关。第二、政府不能用资本家的钱救济工人。第三、私有财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永恒而不可侵犯。资本家对观点的接受并不取决于这种观点是否实事求是,而是结论是否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资本家当然拥护马尔萨斯的扯淡,而且是热烈拥护。

英国历史上是否给神职人员提高待遇不清楚,不过,通过法律对卢瑟逐步实行隐性的灭绝,却是实在发生过的事情。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一项取代1601年发布的济贫法的新法律——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老济贫法对待饥民相对宽松,一直让稳拿不快。本文开始的那段话,就是一位牧师指责济贫法的大作《论济贫法》(1786)的一部分。这位上帝的仆人的大作中还有一段名言:“用法律来强制劳动,会引起过多的麻烦、暴力和叫嚣,而饥饿不仅是和平的、无声的和持续不断的压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劳动的最自然的动力,会唤起最大的干劲。”这就是稳拿对济贫法耿耿于怀的根本原因——不把卢瑟饿得要死,让他们随时处在饿死的边缘,他们怎么可能拼命工作?失业者越落魄,在职者越有干劲。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愿意付出更多的劳动要求更少的报酬。(当然,这是一个可能性,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造稳拿的反。肉食者鄙,稳拿要有这见识就不叫稳拿了。)

新济贫法废除了“院外救济”,取消对无业贫民的一切金钱和实物的救济,只允许一种救济方式,即把他们收容到习艺所中。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而该院实际上是前面谈到的集中营。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住宿拥挤。人们按年龄性别分居,达到绝育的目的。没得到监工书面批准,不得外出或者接见来访者。

稳拿安排卢瑟来到这里,是为了逐步灭绝他们。1834年这项新法律具有把社会无用的人集中起来,逐步压缩人口数量的思想。这比纳粹早了一百年。与纳粹对犹太人绝育相比,这里的标准不是种族而是财产。活下去、生儿育女的权利,直接与财产挂钩。这是资本家对失业者的隐性的种族灭绝,划分的标准则是以财产。没有财产的人,则要看资本家是否愿意雇佣他们。如果不能为资本家服务,就要被逐步有计划的清除掉。需要工人的时候,就雇佣他们。不需要的时候,就送他们去集中营。

穷人如同牲口,没有那么多的饲料,就要减少牲口的数量。这就如同游牧民族在过冬之前大量宰杀牲畜节省越冬的饲料。——虽然没有明目张胆地施行的大规模屠杀,而是相对“文明”的绝育。“工人仅仅为增殖资本而活着,只有在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他活着的时候才能活着”[1]。工人直接成为资本的奴隶,奴隶的数量直接受资本的需求弹性波动。在利润和金钱面前,资产阶级政府比封建君主□□政府还要贪婪、残忍。

思想的危险在于付诸行动,危险的思想导致危险的行动。每一个社会都会有一些被社会统治阶级认为是无用的废物,甚至蛀虫的人。把这些蛀虫控制起来,逐步压缩数量,从统治阶级的角度看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危险的是,划定蛀虫的标准仅仅取决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马尔萨斯是第一个公开提出这样的思想并为之提供理论依据的人。逐步消灭对统治阶级没有用的人,这样的思想怎么也不像一个神职人员提出的,可偏偏就出自一个神职人员。

参加英国宪章运动的工人对马尔萨斯和新济贫法竖中指,马勒戈壁的网络神兽!英国工人在宪章运动的时候,直接提出要废除新济贫法。你们这些官僚要涨工资,却要把我们这些劳动者关进救济院,应该把你们先关进去。

不过,资本家对马尔萨斯的理论也并不是全盘接受的。工人饿死活该,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多生孩子,与资本家无关,这是资本家欢迎的。神职人员消费掉多余的产品,有利于资本家的观点,资本家肯定不能容忍。资本家需要的是第一部分,不是第二部分。李嘉图与马尔萨斯保持了长期的争论和友谊,临死还把自己一部分遗产赠送给马尔萨斯。友谊是因为李嘉图赞成工人饿死活该,争论是因为李嘉图不赞成马尔萨斯提出的神职人员、官僚和地主对经济的贡献。

马尔萨斯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天生存在消费不足的倾向,工人和资本家组成的社会无法消费全部产品,需要存在第三者消费多余的产品。他暗示增加神职人员、官僚和地主的待遇克服消费不足。相比之下,萨伊定律连这一点都否认了。

卢瑟经济学(2.5)——资本的危机(大魔头):(介绍凯恩斯主义)

“从长期看,我们都是死人。”——凯恩斯

凯恩斯是经济学界第二大魔头。他排不上第一,因为第一是马克思。

1936年,凯恩斯在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 Interest and Money,简称《通论》)中提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是产品做的出就卖得掉,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注定无法消费,无法消费的产品的量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而增大,如此必然导致资本家压缩生产工人失业。换句话说,贫富差距越大的经济体失业问题越严重。为了挽救资本主义,多余的产品需要政府帮助消费掉,甚至是浪费掉。

在凯恩斯的《通论》之前,经济学界的主导理论一直是“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政府的任何干预只会破坏均衡制造麻烦。换句话说,在胡佛因为不作为被撵下了台,罗斯福的新政已经搞了三年多的时候,在经济理论上,还是胡佛是对的,罗斯福是错的。任何试图干预经济的做法,都会受到经济理论的指责,都难免承担以正统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由稳拿控制的舆论的压力。

如果放在其他任何年代,凯恩斯的理论都不会如此脱颖而出。事实上,在凯恩斯以前不止一位经济学家提出贫富差距与经济危机密切相关,但是这些人都没有达到凯恩斯的影响。这就如同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放在任何其他时代都会湮没在历史大潮中,唯有在戊戌变法前夕出现,才会历史留名。

1929年开始的大危机几乎把资本主义逼上了绝路。这次危机与众不同的并不仅仅在于广度和深度空前,而且在于其持续时间之久。与以往突如其来,自然痊愈不同的危机不同,这次危机在发生了三年之后,不但没有痊愈,而且恶化了。1932年成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惨的一年。1930年4月,美国历史上第一次联邦失业人口普查,大约有300多万失业人口。1932年初,失业人数已超过1500万-1700万,大约是当时全美国人口的15%左右,1932年9月《财富》杂志估计,不包括1100万户农村人在内,全美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如果有兴趣,读者可以去读《光荣与梦想》,看看当时多数美国人惨到什么地步。

不仅是美国,世界范围充满了危机和动荡。日本为了转移矛盾,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魏玛德国遭遇经济危机后,阶级矛盾迅速尖锐化。共\产党的影响迅速增长,资产阶级已经无法用议会制来统治。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负责组阁。从此,纳\粹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军事实力迅速扩张,失业现象消失,社会蒸蒸日上,开始了12年疯狂的历程。可以说,1929年的大危机注定了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和1939年开始的世界大战。

与此同时,苏联从1928年开始,逐步实行五年计划。到1933年,苏联基本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卫国战争爆发时,德国吃惊地发现苏联生产的T34坦克性能全面超过德国3号和4号坦克,而且产量惊人。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苏联人的命运可能和苏族人类似。

凡事就怕比,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与几乎没有失业同时经济迅猛发展的苏联对照,每一个西方政治家都感到资本主义制度压力很大。

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只要什么也不做,经济自己就会好转。胡佛坚信这一点,结果失业率不仅没有下降,而且不断攀升。(多说一句,坚持政府不要干预的人,真应该好好回忆一下那段历史。)最后被罗斯福撵下了台。罗斯福上台以后,也是两眼一摸黑,不知道该做什么,却知道必须要做些什么。罗斯福搞了三年新政,经济取得了好转。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人开始反对罗斯福了。罗斯福后来曾经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

虽然罗斯福不欣赏凯恩斯,但是凯恩斯却为全世界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合法性,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经常无法自我完善,“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需要“看得见的手”去辅助。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以上是学术的说法。换成白话文的话,就是社会消费能力决定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资本家供给多少,资本家供给多少,决定他雇用多少工人。有人买得起,产品有销路,资本家才生产。资本家生产,才会雇人。如果没人买东西,资本家生产赔钱。这时工人工资再低,资本家也不会雇人。社会总需求不足,所以就会有工人失业。不是工人要的工资太高,而是社会不需要这些劳动力。工人失业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要资本家增加雇员,改善就业,就要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水平。

最新小说: 药娘进行中 狂医出山 官场之临海凭风 我家超市通大唐 校花觉醒返现系统,疯狂为我花钱 重生都市之修真弃少 天地白驹 往前走,不回头,前夫请别纠缠不休 恶毒女配,外挂是七个哥哥 校花青梅恋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