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田楷与刘备都已经赶到,而曹操则还屯军在谯县。
按云生的推测,曹操军的大致兵力应该在七、八万左右,不可能是曹操所传的十万大军。
毕竟曹操还有豫州、兖州需要重兵把守,再通过云生离开之前时曹操的兵力来推测,不难看出。
想到这里,云生不禁将曹操与陶谦两方对比起来。
徐州陶谦:自家的十二万兵马+援军田楷的两万兵马+刘备的五千兵马=十四万五千兵马。
曹操:可能性中最大的兵力八万。
最后,陶谦的十二万兵马虽然同样的需要把守边境,但徐州背靠大海,无需投入太多兵力,此时所能够动用的兵力为四万。也就是说陶谦的四万兵马+援军两万五千兵马=六万五千兵马。
这样一来,就可以很直接了当的看出来,陶谦这方虽然不大可能击溃曹操军,但陶谦军在坚城的作用下是可以做到不败的。
这下子云生就彻底放心了,依这推测来看只要陶谦不作死,那徐州就不会破。
第二天,一大早的陶谦就派人前来请陈登一同前往彭城抵御曹操。
自然的,陈登没有拒绝,欣然接受。随即与云生一番拜别。
不过,刚刚知道陈登要前往彭城抵御曹操大军的云生一把拉住陈登,附耳耳语一番。
陈登听完之后,先是大惊,后又大喜,最后归于平静。然后对着云生点了点头,转身与陶谦派来的人一同前去城外的集结点。
陈府的大门口,云生看着陈登渐行渐远的背影,呢喃细语着:“如果没有什么问题那还好,一旦要是出了什么大问题,或许这能够助你一把。”
等到看不见陈登的背影的时候,云生转身回府。
......
徐州城外。
在陶谦指点的集结地点上,陈登已经抵达。
当陈登百无聊赖的四处乱看时,突然出现了一个熟悉既陌生的人。只见他一身武将打扮,正是那曹家曹豹。
这曹豹不是应该驻守徐州城的吗?怎么会来这里,而且看那样子是个人都知道
他要去彭城抵御曹操大军。
好像注意到了陈登的注视,曹豹突然转头看了过来。看了两秒,他微微一笑朝着陈登走了过去。
没走几步就到了陈登面前,曹豹说道:“不想陈别驾也来了,可是一同前往彭城?”
当初确实是多亏了曹家才能搞定糜家,但陈登后来并没有与曹豹这人有什么来往。主要是曹豹这人的性格,陈登不太喜欢。
不过人家都上前打招呼了,陈登就回了句,“确是如此,怎么曹将军也是一起?”
曹豹苦笑着点了点头,“陶牧州亲自点的名,还派人来催,不来不行啊。”
陈登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没有再回话。
这陶谦不仅派人使我一同前往彭城,竟然另外还派了个人将曹豹也一同带上。难道陶牧州他是害怕我们世家趁空夺取徐州,所有将徐州世家的代表人物我陈登与曹豹一同带去彭城。
这么一想,陈登心中的一块石头顿时放了下来。其实不怕其他,就怕陶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计划。
如果徐州城中的所有世家都被趁此良机给灭了,陈登也只能表示无能为力了。但一想起云生还在陈府,陈登就放心了不少。
没过多久,在数人的跟随下陶谦缓缓的走来。
陈登没来得及上前,陶谦先是让人集结好兵马,然后直接下令全军出发!
就这样,在陈登的没来的及,云生的放心,众人的纷杂心情下出发了。
......
豫州谯县。
曹操近来依靠郭嘉与荀彧这两个绝世之材的辅助下,地盘里的民心已经彻底回复过来,也恢复了不少的经济。
蒸蒸日上的状态下,不管是谁都是不愿意打仗的。
可惜,不管他们愿不愿意,那些曹操摩下的武将都是摩拳擦掌,恨不得立马就提刀上阵厮杀一番。甚至于曹操都有点手痒。
武将们的火热到没有延烧到郭嘉和荀彧的身上,他们二人的脑子还是很平静,尤其是曹操做出的这个决定,荀彧是很反对的,但考虑到自己与奉孝没来多久,在武将中更是没什么人愿意听从。所以他们二人就只好默默的无言了。
而今天,出征所需的兵马已经集结完毕,各将领都也已经整装待发,各个摩拳擦掌,誓要一斩身手。
曹操身披暗金色盔甲,背后的披风迎风飘扬,手执倚天宝剑,豪情万丈的站在点将台上。
看着眼前这黑压压一片的大军,曹操缓缓的举起手中倚天宝剑,大喝道:“徐州牧陶谦犯我豫州,杀戮无数百姓。今誓师出征徐州,定要那陶贼血债血偿!”
“血债血偿!血债血偿!血债血偿!”
“血债血偿!血债血偿!血债血偿!”
“血债血偿!血债血偿!血债血偿!”
曹操大笑三声,然后喝道:“全军出发!”
在迎风飘扬的旌旗后,绵延不知多远的大军黑压压的朝着徐州彭城前进。
谯县城墙上。
荀彧担忧的看着渐渐行进的大军,看了许久转头与郭嘉说道:“这样真的好吗?”
没错!郭嘉并没有随军出征,而是留了下来。
郭嘉不知道从哪里掏出来一个小酒壶,醉眼朦胧的看着那让人心颤的大军,就连荀彧问他都没有听见,也或许他听到了,但不想回答吧。
许久,直到太阳都已经下了山,大军已经看不见了,手中的酒也喝完了,郭嘉抖了抖小酒壶,然后转身向酒肆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好与不好......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主公能够将大后方托付给我们,就已经说明了许久问题,不要多想了文若。”
荀彧扶着墙角,轻风拂过脸颊,眼中多了许多的东西......
好......不好......
已经改变不了了吗......
难道......
真的改变不了了吗......
转身,文若追上了奉孝的步伐。